新聞詳情

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中國命運

日期:2025-05-06 09:00
瀏覽次數:607
摘要:
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中國命運

(一)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誕生20年了。

  20年可以成就什麼?一個嬰兒,將長成健美的青年。一片土地,可以收割幾十季滿倉的喜悅。一項發明,可能創造巨大的財富和更適意的生活。而作為人類曆史上*複雜的製度變遷進程之一,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20年裡給中國帶來的一切,遠遠超出了尋常的想象。

  1992年,從年初小平同誌一路南下,發表又一次思想解放的**,到初夏江**同誌在中央黨校發表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講話,再到秋天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,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中國經濟改革終於擺脫了計劃經濟的羈絆。20年,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這場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展開的新的**,奠定了當代中國新的基本經濟製度框架,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新的飛躍。20年,它重塑了13億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相互關係,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,影響著整個世界的走向。

  (二)市場經濟,一個令中國人百感交集的名詞。

  一個世紀前,當中國資產階級民主**推翻封建帝製時,日益走向壟斷的資本主義正遭遇世界範圍的**危機。市場擴張的資源掠奪,競爭導致的貧富分化,追求利潤*大化的價值取向,周而複始的經濟危機……近一個世紀中,市場經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大都是負麵的,它甚至一度被形容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萬惡之源。

 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打開**,震撼於世界巨變的中國人,才**次靜下心來,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重新打量市場經濟。

 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配置。借助利益激勵、供求變化、價格波動、自由競爭等機製杠杆,市場把有限的人、財、物以*優化的方式分配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,實現效率提高和財富增進。依靠市場經濟,“資產階級在它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,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、還要大”。完善市場經濟,不少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段時間裡緩和了社會矛盾,促進了經濟發展,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得上風。

  曆史的辯證,正體現在人們對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之中。當時間走到21世紀的門檻前,曾經把市場經濟看成“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”的中國人,現在要向市場經濟招手了。

  (三)從零公裡處起步,中國的市場經濟之路,就不是陽光普照的坦途。

  這是十分耐人尋味的事實——20年前,當中國**黨**次將“市場經濟”寫上社會主義旗幟,它所遭遇的不隻是國內深受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束縛的人們的憂懼,更有在市場經濟道路上走過幾百年的西方政治精英的質疑。

  這是不得不重視的“忠告”——1991年,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時曾這樣說:“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可能兼容,社會主義不可能搞市場經濟,要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實行資本主義,實行私有化。”有人預測,“中國這麼做,不是社會主義製度扼殺市場活力,就是市場經濟演變社會主義製度”。更有人斷言,“搞了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實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”。

  20年過去,當年的預言依然張貼在曆史的裡程碑上,反襯著一條嶄新道路的艱辛與輝煌。“社會主義+市場經濟”,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發展公式嵌入當代史,激活了中國經濟,激發起億萬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。

  這20年,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**,人均GDP邁進中等收入國家行列;“學有所教,勞有所得,病有所醫,老有所養,住有所居”正從百姓的願景一步步化作現實。

  這20年,中國昂首加入世貿組織,躍居全球*大出口國。伴隨著非歧視、透明度、國民待遇、公平競爭等世貿原則滲入體製機製,我們成功融入世界經濟主流,“中國聲音”在國際舞台更加響亮。

  這20年,國內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,市場體係茁壯發育,走向統一開放,資本、技術、勞動力、土地等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加快;國企改革攻堅克難,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漸次突圍,財稅、金融、外貿、農村、投資、社會保障、資源價格、壟斷行業等領域的改革步步推進,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範圍不斷擴大。

  這20年,我們從短缺走向充裕,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,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追求以人為本、**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和實惠,更帶來了思想解放、觀念更新、人員自由流動、發展機會增多,以及平等、競爭、效率、規則、法治等市場意識的蘇醒……

 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,不隻是像鄧小平所斷言的那樣“不存在根本矛盾”,更在相互的化學反應中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。20年過去,社會主義不僅冇有被市場經濟“和平演變”,反而在市場繁榮、經濟飛躍中煥發出****的生機和活力。儘管對這條道路的質疑尚未煙消雲散,但是,鐵的事實反複印證著一個堅定的判斷——“中國不走這條路,就冇有彆的路可走。隻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”。

  (四)隻有回首過去,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。

  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,馬克思和恩格斯冇有為資本主義滅亡後的未來社會提供詳細的藍圖。他們隻是粗略地設想,未來的社會將實行計劃經濟,商品貨幣關係將逐漸消失。

  蘇聯一度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經濟,在新中國開創者們的腦海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。“以蘇為師”,把計劃經濟看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,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,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,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不容置疑的理論原則。

  今天回頭來看,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,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,從1956年毛澤東同誌的《論十大關係》中就已初現端倪。然而,“一大二公”觀念的重壓之下,“三自一包”的小草無法抬頭;“體製下放”的向下分權,不時遭遇“一平二調”的台風橫掃;反複出現的“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”有如曇花一現,“放—亂—收—死”的魔咒始終揮之不去……思想觀念的僵化、認識水平的局限,讓種種嘗試都隻能是計劃經濟框架下的修修補補。對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探索,終未跳出蘇東國家經濟改革模式的“上限”。

  經濟體製的弊端與政治運動的衝擊,不僅窒息了市場經濟的發育,甚至***經濟本身也難以為繼。多年的計劃經濟雖然打下了共和國工業化的基礎,但二三十年過去,中國經濟仍然是短缺的經濟、貧困的經濟、僵化的經濟。

  一個被人們反複引用的事例是,沈陽有兩家廠,一家變壓器廠,歸機械部管;一家冶煉廠,歸冶金部管,變壓器廠需要的銅由機械部從雲南等地大批運來,而冶煉廠生產的銅由冶金部分配到國內各地。一牆之隔的兩家企業不能橫向聯係,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。那時的《人民日報》曾刊發一幅漫畫:某家企業為了買打字機,坐火車到北京來請示,相關部門領導辦公桌上的文件堆起厚厚一摞。

  危機,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。變革,指向經濟活動的*關鍵環節——資源配置方式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,破除思想迷信,堅持實事**,整個中國的精神狀態為之一新。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,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日益興旺,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大,商品經濟的概念日漸深入人心,中國在摸索中向市場經濟一步步靠攏。

  發生在1992年的決定性轉折,給改革開放後持續14年的計劃和市場的爭論畫上一個句號。黨的十四大鄭重宣告:“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”。從此——

  1993年,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《**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》,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;

  1997年,黨的十五大將“公有製為主體、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”明確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,實現了所有製理論的重大**;

  2003年,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《**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》,標誌著中國進入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為核心內容的製度**時期……

  如果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,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,打開了現實的大門;那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,則確立了改革開放*為重要的核心內容,奏響了改革大業*激蕩人心的恢弘樂章。它不僅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徑和走向,更造就了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。

  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曆史抉擇。順著這條軌跡,今天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,已經走過單兵突進的初始階段。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,經濟製度**與政治製度、文化製度以及社會管理製度的**相互交織、相互支撐。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,正駛向更深、更遠、更壯闊的海麵。

  (五)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,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大**。

  究竟是背棄馬克思主義,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?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發展市場經濟,從孕育之日起就麵臨著這樣尖銳的拷問。

  馬克思、恩格斯的確曾經預言,在社會主義社會中,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製將被社會主義公有製所代替,全社會有計劃的生產將取代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。列寧也的確曾經強調,隻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,隻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,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。但是,“在將來某個特定環境中,應該做些什麼,應該馬上做些什麼,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曆史環境”,作為秉持科學態度的理論家,馬克思從來不曾將理想彼岸的目標,強加給還在現實此岸的人們。作為實事**的**者,晚年的列寧“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”,他提出的“新經濟政策”,就主張大力發展商品經濟,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。

  鄧小平的偉大,在於他兼具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種實事**的態度和解放思想的勇氣。

  ——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,反對以理想取代現實,從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為市場經濟的引入奠定了基礎。

  ——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,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,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。“三個有利於”的判斷標準,是對抽象意識形態爭論的釜底抽薪。

  ——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,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彆。南方談話,撕掉了長期以來貼在市場經濟身上的資本主義標簽,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道經典著作上找不到答案的“世界性和世紀性難題”由此破題。

 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,這是新時期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偉大**,是中國**黨對於“什麼是社會主義,怎樣建設社會主義”的創造性回答。它驅散了纏擾眾人心頭的迷霧,解開了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大問號,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更為豐滿,更加鮮活,更具時代性。

  (六)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大亮點。

  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,中國照搬過本本,迷信過教條,走過不少彎路。高昂的學費讓我們警醒:隻有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,走自己的路,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才能強國富民,走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。

  走自己的路,談何容易。每一步**,都麵臨著保守僵化的教條和超越階段的激進的雙重挑戰;每一次突破,都曾遭遇繼承和發展、現實與長遠、漸進與闖關的兩難選擇;每一項決策,都可能要觸動既得利益的奶酪,迷失於“做蛋糕”和“分蛋糕”的眾口難調。

 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,會不會動搖公有製的主體地位?非公經濟的發展,會不會蠶食社會主義的公平?市場失靈和政府濫權,哪一種風險更大?效率與公平,孰輕孰重?怎樣才能實現雙贏而不是雙失?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,正是在與諸如此類棘手問題的遭遇戰中向前推進。唯其卓絕艱難,更彰顯意義重大;越是錯綜複雜,越需要智慧高超。

  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經濟體製改革,掀開了當代中國經濟轉軌、社會轉型、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幕。20年來,始於經濟領域的破冰,在政治、文化、社會等諸多領域激起巨大回響,為全方位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動力:轉變政府職能,維護公平正義,構建法製市場經濟,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牽引力;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,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;深化社會管理體製改革,協調各方利益關係,讓經濟發展惠及更多民眾,和諧社會建設是市場經濟推進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選擇……

  如果說,20年前的巨大轉折,是從僵化的理論中振興了社會主義,那麼20年來的輝煌實踐,則以艱難的探索刷新了人們對於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,為不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路徑。

  (七)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,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大貢獻。

  1516年,托馬斯·莫爾的《烏托邦》裝點了無數社會主義信仰者的夢鄉。1848年,《**黨**》吹響了“全世界無產者,聯合起來”的號角。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,一代代人孜孜以求,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認識千差萬彆。

  蘇東劇變,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挫;蘇聯解體,發展中國家普遍陷入反思。西方不少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走到了儘頭。然而,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,社會主義理想並未泯滅,社會主義實踐也不曾停止。

  被外電評為“新版中華體製”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打破社會主義的傳統經濟模式,進行經濟體製革新,社會主義立足堅實的大地,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。

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,讓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再次得以體現。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之下,西方世界開始了“為資本主義會診”的反思,“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”的聲音再次響起,“北京共識”重新激活了人們對於不同發展模式、不同社會製度的想象。全球1/5人口正在履踐的這場變革,深化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,社會主義有了全新的視野。

  這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的*新成果,也是中國**黨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抒寫的重要啟示:任何製度都應在不同社會土壤、不同曆史條件下經受實踐檢驗。勇於將世界文明潮流與自身發展進步結合起來,善於將現代化規律與本國國情結合起來,社會主義完全可以煥發蓬勃生機。

  向市場經濟要效益,向社會主義要公平。不斷完善的這一新經濟體製,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高點,展現了人類社會又一道壯麗景觀。

  (八)“中國20年來所發生的一切,是任何計劃都計劃不出來的。”有人用這樣的修辭,來評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上創造的奇跡。

  這些“計劃不出來的”的成就,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也絕非“市場經濟一搞就靈”的簡單邏輯所能解釋。在它們的背後,凝聚著立足國情、兼容並蓄的改革發展理念,蘊藏著諸多已經總結和需要進一步總結的深層次規律和經驗——

  理解兩個“不等式”。中國人從“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”、“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”的論斷中收獲的,是思想探索的無儘勇氣。勇於變革、勇於**,永不僵化、永不停滯,成為20年來人們不斷克服思想障礙的動力源泉。

  把握兩個“著眼點”。著眼於解放生產力、發展生產力,以“三個有利於”檢驗改革成效,是中國20年市場經濟改革*重要的立足點。

  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。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,毫不動搖地鼓勵、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,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力,釋放出市場主體的無窮能量。

  堅持“兩手抓”。用好市場配置資源這隻“看不見的手”和政府宏觀調控這隻“看得見的手”,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示出相對於自由市場經濟的巨大優越性。

  發揮兩個積極性。以財稅體製改革和行政體製改革為重點,調整中央地方關係,不斷提高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,不斷增強地方發展的積極性。

  用好“兩個市場”。走出去,引進來,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,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,孕育在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統籌之中。

  構築兩個保障體係。構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範和法律體係,構築世界上*大的社會保障網絡,提升國民**感和幸福感,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。

  防止兩種傾向。堅決排除“左”和右的乾擾,不為任何風險所懼,不為任何乾擾所惑,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,不走改弦易幟的邪路。

  20年來,正是在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,不斷處理好這些兩兩相對的複雜關係的過程中,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。20年探索孕育的獨特經驗和駕馭能力,讓我們在麵對****的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、麵對紛繁複雜的矛盾問題、麵對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時,有了****的從容和底氣。

  (九)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是曆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。

  20年市場經濟改革,把中國經濟送上了持續增長的快車道,把在現代化道路上艱苦跋涉的中國人推上了一個高峰。然而,居安思危,我們一刻都不曾忘記發展中那些“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”的風險隱患;喜中有憂,“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”。

  經濟總量上去了,發展的質量卻亟待提高,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製弊端必須加快**;非公經濟蓬勃發展,但製約其發展壯大的製度性障礙並未完全克服,打破行政壟斷、促進公平競爭的呼聲日益高漲;行政管理體製改革不斷深化,但經濟調節越位、市場監管缺位、社會管理錯位、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依然存在,政府部門亟須加快自身改革;保障製度建設的滯後催生社會焦慮,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成為社會隱患,分配關係的調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;要素市場發育不足,價格信號扭曲,阻礙了資源配置的優化,要素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……

  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,越往前走,觸及的矛盾越深,涉及的利益越複雜,遇到的難題也越大。“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,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,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,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,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,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”,胡**同誌在慶祝中國**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,清晰宣示了我們黨對於解決這些難題的戰略抉擇。

  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,深化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製改革,推進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的社會體製改革,堅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的行政體製改革,離“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”的目標隻剩下8年時間,隻有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改革,才能妥善化解“成長的煩惱”,穿越改革深水區的暗礁和巨浪。

  (十)1992—2012,市場經濟的種子撒進社會主義的土壤,其成長之茁壯、活力之旺盛、成果之豐碩,超過了所有人們當初的想象。而它在未來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矛盾、問題和風險,同樣非20年前所能具體預見。

  20年“摸著石頭”一路走來,如果說改革之初,我們麵對的是九曲回環的“河”,未來我們要跨越的將是波瀾壯闊的“海”。讓我們牢記曆史的殷殷囑托:“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,將是很要緊的時期,我們要埋頭苦乾。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,責任大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