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詳情

專家稱居民現有承受力應該不在乎階梯電價

日期:2025-05-06 05:16
瀏覽次數:611
摘要:
 專家稱居民現有承受力應該不在乎階梯電價
  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,6月中旬各地將陸續出台階梯電價調整實施方案,7月1日起國內**施行。儘管圍繞電價調整各方議論紛紛,但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近日調查發現,。長期以來,相對於煤炭等燃料成本的快速上漲,國內電價水平始終處於人為抑製狀態,發電企業也因此喪失持續發展能力。而且,實行居民階梯電價,主要針對的還是那些高耗能用戶,對平常百姓來說影響不大,一味抑製電價上漲不利於提升居民的節能意識。

  10年間煤價漲幅遠遠高出電價

  電改10年來,包括石油、煤炭在內的一次能源價格快速上漲,這是電改之初所未料到的。以上市公司“華電國際”公布的數據為例,2000年—2010年,該公司發電用煤平均價格從每噸227元上漲到799元,而發電售價僅僅從每度0.335元上漲到0.410元,10年間煤價漲幅比電價高10倍以上。

 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**工程師吳疆說,考慮到煤炭價格的上漲,中國雖然也像其他一些國家一樣,公布了“煤電聯動”價格傳導的政策,但在實際執行中政府有關部門卻一再人為滯後。新一輪電力體製改革以來,中國的煤炭價格追隨國際市場出現了2.5倍以上的增長,而電力銷售價格僅僅增長了大約30%至40%,電價增長幅度隻有煤炭漲價幅度的15%左右。

  “多煤少油貧氣”的資源國情決定,長期以來中國電力70%以上裝機、80%以上電量來自火電,而火力發電的成本中60%至70%為煤炭燃料成本。但廠網分開之後,中國的電力企業更加分散也更加獨立,在巨大壓力之下競爭意識更加強烈。近10年以來,通過不斷內部挖潛提高效率,全力消納了上述成本壓力,保障了電力供給,履行了社會責任,但同時也在被迫透支著未來。

  湖南省電力公司交易中心主任李湘祁說:“現在,電價被當成國家調控CPI的手段。湖南工業電價調過多次了,而居民用電5年多冇漲價了,一直還是5毛多。這一次階梯電價調整,居民要承擔漲價與節能減排的責任。”

  長期研究電力體製改革的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葉澤說,這次居民階梯電價調整,以居民現有承受力,應該“不在乎”。按國際標準算法,國內居民電價應漲到9毛錢。政府為照顧百姓利益,每年交叉補貼2000多億元,但居民認為冇有得到實惠。實際上企業高電價,轉嫁到了產成品,使工人工資空間縮小,*終還是讓百姓間接承擔了。“現在是政府好心辦壞事,反而造成更大損失,這是非常簡單的經濟學道理。該漲的就是要漲嘛。但不說清楚,就會引起社會非議。”葉澤建議,電價按成本核算後,政府可以現金形式補貼困難戶,把暗補變成明補。

  扭曲電價讓發電企業“失血”過多

  當前,中國電力的發展水平不可謂不先進,但電力行業卻快要用儘*後一絲氣力。因為,發電企業“失血”過多,“造血”功能紊亂。

  據電監會吳疆介紹,目前,中國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標準已高於歐盟等發達國家,單位火力發電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已經下降到2.8克/千瓦時以內,自2009年起既已開始優於美國3.4克/千瓦時的水平。

  從供電煤耗來看,截至2011年底,中國供電煤耗下降到330克/千瓦時、發電煤耗下降到309克/千瓦時,已經進入世界比較先進的水平。上海外高橋第三電廠的兩台百萬機組,更是創造了276.02克/千瓦時的世界*低供電煤耗的新紀錄。

  但如此成績背後,卻是五大發電集團身陷財務高風險區,資產負債率高達85%,企業資產結構失衡,持續經營後繼乏力。吳疆認為,中國大型發電企業資產結構**、難以持續經營,核心原因在於發電領域形成多元競爭的市場格局之後,電價體製改革嚴重滯後,長期人為抑製電力價格的正常增長,使電力企業無法正常營利,失去自我造血能力。

  一是長期人為抑製電價,電力行業為上遊產業埋單。2002年五大發電集團的發電成本僅為1133億元,到2010年已經達到5436億元。推動發電成本上漲的首要因素就是煤炭燃料成本。2006年—2010年,五大發電集團燃料成本增加264%、發電成本增加230%,但同期上網電價僅僅增加117%。放任煤炭等上遊產品漲價,而長期人為抑製電價增長,在全球範圍一次能源大漲價的背景下,相當於讓電力行業為上遊產業買單。

  二是長期人為抑製電價,電力行業為金融行業打工。麵對廠網分開之後隨即到來的新一輪的“硬缺電”,五大發電集團作為央企的首要使命,就是儘快投資新項目提高發電供給能力。在電價被長期人為抑製、權益性融資不給力、甚至折舊都已悄然打起折扣之際,債務性融資基本是**的選擇。

  三是長期人為抑製電價,發電企業與電網企業失衡。電力銷售價格由上網電價、輸配電價及有關基金附加等組成。2010年,上網電價隻有2003年的137%,而輸配電價則是2003年的148%,這說明上遊一次能源漲價的壓力,絕大部分都是由發電企業來承擔的。電網企業除了2009年、2011年兩次被拖延聯動以外,其銷售電價基本都是與上網價格同步調整的。在這樣差異化的電價機製下,中國發電企業與電網企業逐漸分化失衡,2002年至今電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基本穩定在60%至65%之間,而發電企業則從65%左右急劇攀升到85%,投資收益下降而風險顯著增加。

  四是長期人為抑製電價,電力行業為全社會做奉獻。環保減排、清潔發展是近年來中國電力調整結構的基本方向。目前,執行的脫硫補貼從0.013元/千瓦時到0.020元/千瓦時不等;未來還將推行的脫硝補貼初步測算為0.01元左右/千瓦時。中國電價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幾年來不斷上調,如果再算上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及附加,目前中國借電價征收的各類補貼已達0.05元/千瓦時、千億/年的規模。但在政策執行中,由於補貼標準滯後、額度不足(例如脫硫補貼、脫硝補貼),或者補貼支付滯後、覆蓋缺漏(例如風電補貼、電網接入補貼),先行響應國家政策導向的電力企業往往成為鞭打快牛的先烈。

  吳疆認為,中國電力企業目前階段的高資產負債率絕非“跑馬圈地、盲目擴張”這樣簡單。與世界電力企業相比,中國電力企業的所謂高資產負債率本身根本不是問題,折射出的恰恰是人為壓低電價、限製電力企業正常收益的政府管製問題。煤電聯動在執行中的人為滯後,並非聯動政策本身的問題,而是配套的稅收、補貼政策缺位的表現,是中國政府部門習慣抓企業、不善管社會的表現,是中國公共治理領域思維不係統、政策“跛足”、宏觀調控缺乏“組合拳”的表現。

  年出欄400頭豬的大唐湘潭電廠

  說到微利甚至虧損下的鋼廠“養豬”,大家都深表無奈與同情。而大唐湘潭電廠年出欄400頭生豬的故事,卻很少有人知道。在大唐湘潭電廠簡陋的招待所,記者品嘗了味道鮮美的燉豬手。而且,電廠職工*引為自豪的是分過一次無公害鮮豬肉。然而,豬肉再香,也掩飾不住電廠廠長趙雲輝一身的疲憊。

  作為大唐湘潭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,趙雲輝仍在城頭苦苦堅守。城牆內,他要穩定住1300人的職工隊伍。現在,由於電廠持續虧損,來電廠應聘的品牌學校學生變得罕見了。而發電企業是技術密集型企業,趙雲輝擔心“當哪**發電企業的春天來了後,冇有人來種植春天的花朵。”

  2011年,大唐湘潭電廠虧損3.79億元。今年前4個月,儘管煤價趨穩,但由於負荷率不到10%,虧損仍有5900萬元。今年,湖南水電來峰偏早,加上用電需求放緩,電廠4台機組、180萬裝機中,隻開了一台30萬千瓦的機組。雖然電廠資產負債率100%,越發越虧,但政府不讓申請停業,財務費用、人工工資、折舊照樣發生,不發電更虧。

  “現在的電價不是一個真實的電價,很多企業的盈利是電力企業的虧損送給的。這也逼得發電企業不去乾發電企業的活,跑去開煤礦、修鐵路。”而養豬,是趙雲輝此前在株州電廠搞房地產的延續。“我們現在養豬,每年出欄400多頭生豬,還自己種菜。當然,這事從廠網分開就開始了,隻是冇現在規模大,當時並非因食品**問題。當電廠被逼無奈做這些時,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哪裡?照此下去,冇有火電的繼續投入,明年後年國內可能還會拉閘限電。”

  現在,有人說電力行業工資要降下來。實際上,工資福利隻占電廠成本的1/40。前幾天,電廠開了一個工會組織的會議,總經理要做表態性發言,無非說保證員工隊伍穩定,保障薪酬。而市工會要求集體協商工資,年工資必須有3%-6%增長。但國資委要求虧損企業不能漲工資。

  “原來菜價幾分錢一斤,現在幾塊錢一斤。我們拿的是績效工資,照此下去真擔心管理層也會流失。”趙雲輝說,“電是商品,不是福利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哪種商品都比電價漲得快。國外居民電價普遍高於工業電價。作為剛性需求的糧食、蔬菜價格上來了,而同樣為剛性需求的電為何漲一點這麼難!”